老话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在选择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上也一样。现今,科学技术发展可谓陷入了瓶颈期,量子纠缠理论的发现让许多科学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迷茫之感,亟需寻找一套可以给与指导和启迪的顶层理论体系。于是,有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我们光辉灿烂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瑰宝——易学。
易学思维讲究“象、数、理”。古人通过卦象、物象之间的联系摸索出一系列粗浅的规律和法则,这些规律法则就是数,被人们用来预测吉凶祸福,与此同时,这些规律法则也得以接受实践的考验而去芜存菁,再然后,先贤们会将这些验证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加工,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也就是理。从古至今,山医命相卜这五大类学术领域涌现了无数的学派,但最终传承下来的却为数不多。一个是因为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筛选下,那些准确率应验率太低的理论体系就渐渐为人所抛弃;还有一些理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近百年社会体制激烈变革,使他们变得不再那么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于是被束之高阁,暂敛锋芒。
如此说来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没错,这和现代社会的调研取样、大数据系统和云计算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
易学思维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发展,还影响着我国各类传统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理论作为依据,这其实就是缺乏易学思维的表现。我们过去的科技实力为何能笑傲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稳定且韧性十足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在文化。熟不知,一直以来易学便被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而存在。一道生万术,术术皆发荣。易学本就是先圣们感悟自然的所得,不论人类社会如何变化,自然不变,易学就始终有着永不退色的生命活力,沧海桑田而本色不改。
当然,易学思维的内涵无比丰富,阴阳辩证、生生不息,畅谈三天三夜也无法说完,“象、数、理”只是其中一支,但用来阐述我们今天的话题却再适合不过。